1月28日,斯帕尔的球迷们在保罗-马扎球场见证了自己的球队逼平了本赛季状态不俗的国际米兰,收获了保级路上的关键1分,这座仅能容纳13000多人的小球场因此陷入了沸腾。该球场始建于1928年,球迷们可以在这里寻觅到费拉拉这座城市的印迹,这里也见证了城市足球的发展。但严格来讲,但这里从不是俱乐部的“家”。像意大利其他很多球队的主场一样,保罗-马扎球场的所有权属于当地市政府,球队只有运营和使用的权利,这在当下的欧洲足坛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众所周知,前往现场观看足球比赛,场地硬件设施的好坏将会直接决定球迷的观赛体验。除此之外,球场周边配套设施也将决定人群的受众。很多欧洲足球发达国家的足球场不仅仅是一个提供球迷观赛的场所,更是一座大型娱乐设施。和意大利类似,中国目前大多数球队的主场体育场都不属于俱乐部所有,即使目前已经有一些球队在计划建设自己的主场,但也要面临诸多问题,计划的可行性难免要打上一个问号。意大利的球场建设究竟存在哪些问题,而这些又能够给我们中国的球队带来哪些启示?这是需要我们来探讨的问题。
意大利足球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几乎面临了灭顶之灾,缺席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让这个老牌足球强国进一步堕落着。也许是意大利人的性格所致,伤疤还没有痊愈,却已经忘了疼,人们又沉浸在了往日的欢快之中。殊不知,这个国家的足球目前正处在一个无足协主席、无国家队主教练、无意甲联盟主席的“三无状态”下。一场重大的改革势必要在未来席卷亚平宁半岛,这种改革是需要从上至下的。唯一值得意大利人欣慰的是,蓝衣军团并不缺乏人才储备,一茬又一茬的青年才俊在为这个国家勾勒着美好的未来。
说到改革,具体到各家俱乐部来讲,改善自身的经营体制显得尤为重要。根据意大利足协所统计的数据,2015-2016赛季意甲各俱乐部的平均收入约为9500万欧元,这一数字排在传统4大联赛末尾。经营情况较好的德甲达到1.35亿欧元,而英超则有着惊人的2.2亿欧元。意甲俱乐部的收入中有40%都来自电视转播,而被其他国家俱乐部看作是收入重点的俱乐部周边商品和体育场商业营销甚至连10%都不到,令人咋舌。换句话说,就算只为了能够填满自己的荷包,俱乐部也必须要在场馆开发的问题上动脑筋。
道理谁都懂,但真正做起来确是难上加难。怎样进行开发,又该如何吸引球迷来到球场是意大利球队都要面临的难题。单说吸引球迷这一项就有很大阻力,意甲联赛整体水平自电话门之后就落入谷底,虽有米兰双雄2次欧冠抡圆勉强维持,却难以继续在欧洲范围内兴风作浪。赛事水准的降低,球迷不愿买账是在正常不过的事情。最显著的例子就是AC米兰,本赛季在经过大手笔投入之后虽然圣西罗的上座率有了不少回升,但忠实球迷一定不会忘记前几个赛季看台上空荡荡的座椅。另外,足球流氓和种族歧视等老大难问题也一直在折磨着这个国家的足球。极端球迷不断在球场内外制造事端,2007年西西里德比造成多达250人的场外大冲突,最终以一名警察的无谓牺牲告终;本赛季初期,不安分的拉齐奥球迷又开始了对犹太人进行种族歧视的活动。足球原本是带给人们快乐的运动,现在变得乌烟瘴气,让不少人对球场敬而远之。也正是因为这些不安定因素的助攻,导致在电话门之后意甲历年单场比赛的平均上座率只有22000人左右,显然和英超、德甲等运作良好的联赛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可以说意大利球队不改变自身的经营体制,不早一日消除球迷之间的暴力活动,比赛的上座率和球场的商业开发将永远没有希望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1990年,第14届世界杯在意大利开幕。为了准备这次大赛,意大利国内兴建和翻修了多座体育场和足球场,在大赛结束之后,球场继续充当俱乐部队的主场。但这些场馆大多数都划归到当地政府的名下,球队假若想要对场馆进行翻修和改建,则需要向政府提出申请,这其中的过程与手续繁琐到令人发指,导致的结果就是各家俱乐部采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能凑合一天就凑合一天的消极态度,进而加剧了球场的老化问题。
尤文图斯是近些年意大利国内最为成功的球队,对于修建属于自己的球场,老妇人也是相对较早拿出实际行动的俱乐部。2003年,球队花费了2500万欧元从都灵议会手中买下了阿尔卑球场的地皮,根据英超球场的模式设计出了汇集足球场、购物中心等包含众多文体娱乐项目的全方位公共设施,这也就是在2011年正式启用的尤文图斯竞技场(现冠名安联球场)。原来的阿尔卑球场共有将近70000个坐席,这明显是为了照顾到世界杯的庞大观众人数需要,但作为一个仅有120万左右人口的城市,都灵的尤文球迷很难将这座体育场填满,再加上恼人的跑道存在。从比赛氛围到观赛体验,阿尔卑都已经很难在满足当下球迷的需求。如今,安联球场取消了跑道,仅有41000多个座位,但这拉近了球迷和球员的距离,观赛体验堪称一流。
安联球场的大获成功让老妇人赚得盆满钵满,越来越多的球队难以安耐住心中的寂寞,纷纷开始兴建属于自己的球场,最近的例子便是卡利亚里和他们的撒丁尼亚竞技场。
从这个赛季开始,卡利亚里不再使用他们的老球场圣埃利亚,而是在老球场的停车场上建起一座临时主场——撒丁尼亚竞技场。球队会在圣埃利亚原本的位置上建设一座全新的现代化球场,预计在2019年-2020年完工。
虽然这座撒丁尼亚竞技场只是个临时建筑,但这座球场的硬件设施和观赛体验远远超过了此前的圣埃利亚。圣埃利亚从1970年开始启用,至今已有40余年的历史。它原本是被当做能容纳6万多人的大型综合体育场来建设的,但就在同年11月,由于附近的空军燃料储藏基地大量燃油泄漏,导致这座球场的主体设施遭到严重破坏,直到1990年世界杯大修才让它又恢复了生机。但由于体育场过于庞大,修缮费用远超预算,最终这座体育场路沦为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累赘,市政府开始采取不理睬的态度,这让球场老化问题更加严重。
2011年,卡利亚里曾经提出建设新球场的计划,但由于选址距离航空局的机场距离过近,导致计划流产。2012年由于圣埃利亚垂垂老矣,卡利亚里甚至开始吃起了“百家饭”,到处借用其他地方的体育场进行足球比赛。2015年,球队新主席朱利尼提出了全新的球场计划,随后获得了市政府和萨丁大区政府批准,买下了这块地皮。球队会在圣埃利亚的原址上建设新球场,而为了不影响球迷观赛,便出现了撒丁尼亚竞技场这一临时建筑。有趣的是,这座临时球场从2017年3月开始建设到9月10日举办第1场比赛,仅仅用了6个月的时间,让人拍手叫绝。
朱塞佩-梅阿查球场(圣西罗) 米兰 米兰/国际 米兰市政府 无 1926
罗马奥林匹克体育场 罗马 罗马/拉齐奥/意大利队 意大利奥委会 有 1932(注:首次建成时间,1953年重修后再次开放)
费拉里斯球场(马拉西) 热那亚 热那亚/桑普多利亚 热那亚市政府 无 1911
蓝色意大利球场 贝尔加莫 亚特兰大/阿尔比诺莱费 亚特兰大俱乐部 无 1928
马贝球场(特里科洛雷) 雷焦艾米利亚 雷吉亚纳/萨索罗 马贝集团 无 1995
除了尤文图斯和卡利亚里之外,还有一些球队先后获得了球场的所有权。乌迪内斯在2012年获得了弗留利球场未来99年的土地租赁权,之后波佐家族对体育场进行了全方位改造,拆除了跑道并对看台重新进行设计,现在的弗留利球场看起来更加现代化。亚特兰大的蓝色意大利年久失修,甚至被认为不符合意甲标准。在本赛季由于小蓝黑需要参加欧战,但他们的球场难以通过欧足联审核,只能借用萨索罗的马贝球场,给球队和球迷都造成了诸多不便。2017年,俱乐部花费860万欧元买下老球场,并计划在2018-2019赛季完成对球场的翻新工作。罗马则已经另选地址建设新球场, AC米兰也有过类似计划,但由于种种原因无奈泡汤。
总体而言,现在的意甲球队逐渐认识到了拥有属于自家球场的重要性。从2011年的尤文图斯竞技场再到卡利亚里未来的新家,短短6年时间诞生了4、5家“自有球场”,对于办事效率一向低下的意大利足坛来讲可以说是不小的进步了。不出意外,这种从当地政府手中购买原有球场所有权再进行翻建的模式将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意大利足坛的主流运作模式。
论足球文化的积累,中国是一定不如意大利,但只论硬件设施,很多中超球队的主场并不输给意大利球队。由于工作原因,笔者曾拜访过数座中超中甲球队的主场,接下来谈一谈感受,并将这些体育场主要分为以下3种类型。
由于历史和城市扩张的原因,有一部分体育场位于市中心或者是周边交通和商业非常发达的地方。最能够代表这一类的就是北上广的工人体育场、虹口足球场、上海体育场和天河体育场。正如前文所述,要想让球迷拥有良好的观赛体验,除了体育场本身硬件设施要过关之外,餐饮、购物等配套设施也要跟上。这几座体育场本身就处在城市繁华地区,球迷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前来观赛,在赛前赛后吃饭小酌都绝对不成问题。现在,这些体育场也效仿国外的球场将场内地皮出租给商户用来经营餐饮和球迷商品。以北京工体为例,体育场内有多家餐馆,还有国安球迷非常喜欢的球迷商店,给球迷提供了便利。假如这些俱乐部能够将球场收购自己名下,在进行一定的商业拓展,对俱乐部来讲将会是很大的一笔收入。
由于中国房地产的泡沫式发展,导致很多市中心的地皮价格不菲,再加上原有城市中心早已饱和,于是很多新建体育场都选择建在近郊区,且大多以“奥体中心”的名字来命名。虽然地处近郊,但有些体育场周围依然配备相对完善的交通和娱乐设施。例如南京奥体中心、天津奥体中心、沈阳奥体中心。这些体育场多数是为各种大型综合性运动会准备,所以配套设施齐全,加上地理位置好,使得球迷来到这里观赛的体验还是非常不错的,不亚于位于市中心的体育场。最关键的是这些球场的公共交通非常方便,公交地铁全覆盖,在比赛结束之后球迷可以迅速疏散。以2017年全运会的主会场天津奥体中心为例,虽然体育场距离地铁站较远,但周围有多条公交线路,并紧挨一处大型购物娱乐中心,总体来讲也能够给球迷带来不错的体验。这类俱乐部假如能够将体育场收购之后进行改造,可以很好地利用目前现有的优势做得更好,形成一个近郊区的大型综合娱乐场所。
这类体育场地处郊区,而且周围的商业和公共交通发展相对落后,给人的观赛体验并不是很好。这其中比较典型的是长春经开体育场、郑州航海体育场、济南奥体中心、大连体育场、海河教育园区体育场、丰台体育中心等。
航海体育场从2009年开始归属建业集团,河南建业也成为国内继天津泰达之后又一家拥有自己体育场球队。但俱乐部对于周边开发基本没有任何动作,体育场缺少相关配套设施,整体环境也不是很理想。
这些体育场最大特点便是硬件设施非常不错,但由于交通不便还是让前去观赛的球迷感到困惑。例如济南奥体中心,山东鲁能作为国内强队,关注度一直不低,但济南奥体地处济南东郊新城,周边除了快速路和新建住宅区之外再无他物。体育场周围的公交车收车较早,关键场次赛后容易造成大量球迷滞留,甚至有出租车漫天要价的情况。长春经开体育场周边更是“空旷”,由于紧挨吉林省军区大院,导致周边也没有太多的开发余地。笔者曾与一名长春球迷闲聊,他表示即使本地人也不大喜欢来这里看球。而海河教育园区体育场、大连体育场周围甚至公共交通都及其不完善,给球迷前来观赛造成了很多障碍。
这仅是笔者的一家之言,是一点亲身感受,给客位看官进行参考。我们的球队所在球场也许在场馆硬件上已经达到一定水准,但配套设施的落后还是让很多球迷望而却步。一些球队还能通过良好的成绩来吸引球迷“不远万里”前来观赛,可一旦成绩糟糕,恐怕球迷也就早早打了退堂鼓,毕竟我们的足球文化并没有那么深厚,在这种环境下要建设属于自己的体育场可以说是难上加难。
中国现在也有不少俱乐部雄心勃勃,计划兴建自己的专属足球场,甚至不惜邀请国际上的知名设计师,在此我们就以河北华夏幸福为例。下图截取自该队在2017年的一期队刊,介绍了全新球场的建设计划,可以看出整体效果非常宏伟且现代。
但这里面存在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那就是我们的俱乐部要是想拥有属于自己的足球场究竟该怎样运作。从目前意大利的球队对于自身主场的改造上来看,他们大多是通过购买原有体育场地皮之后在原址重建的方式,相对来讲可以解约一部分成本,并且能够照顾到球迷多年以来的观赛习惯。这种方式在中国目前来讲很难做到,其中牵扯的利益关系复杂,操作难度太大。即使成功收购,俱乐部对于这方面的开发是否具备热情也存在疑问,正如前文所述,河南建业成为这一运作模式在国内的首创,但在此之后他们对于场馆周围开发并没有任何动作。
球队主体育场不归自己所有并非是意大利或者中国的特例,日本也存在类似问题。但由于中国足球联赛模式的独特性质和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让大多数俱乐部对于修建自家球场兴趣并不大。比起意大利,中国不缺经济的支持,但最欠缺的可能是对于体育和足球这项运动的重视和大众化的普及,只有做好这些,俱乐部投资人才更加乐意去修建自有球场,“百年俱乐部”计划也不会再是空谈。